□文/總經理辦公室 彭剛
做營銷是讓商品自己說話,還是賭注于廣告,在浮躁、失落和暫時的滿足中運營呢?我以為,應該讓商品自己說話!
現實中商品自己不能說話,或者說不好話,或者說反話的事屢見不鮮:售出的劣質優盤只能儲存文字文件,不能保存圖片文件;OEM的煤氣灶用不到兩年就打不出火,返廠檢修泥牛入海……使消費者對商家的信心指數一路下滑。商家忘了,市場優勝劣汰規律時刻都在發生作用,規律是不講忽悠和自我感覺良好的;對規律的遵從與運用程度反映的是經營心態。
凡是心態平和就不會大喜大悲,因為他能在歌舞升平中以及危機未到之時洞見潛伏的暗流,懂得千里之堤毀于蟻穴的防范,故而從容不迫――一切都在預料、掌控里。商界的例子,深圳華為的任正非算是一個。他屢次斷言“冬天來了”,近乎“瘋狂”地提高產品質量、確保市場份額,生意做到了全世界。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上的文章,也具有“撥亂反正”的警示意義,面對危機,他冷靜地指出:“在眾多紛繁復雜的企業經營層面上,專心地、虔誠地向消費者提供性價比最高的好產品是抵御任何危機的最有效的方法。”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一看次級貸款是一種怎樣的產品。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它本身就先天不足,是劣質產品,是問題產品,是缺少還款保障的金融泡沫。這樣一種產品,如同問題汽車開上高速公路一樣危險。同樣,用劣質食油炸制肉類一個道理,盡管香脆可口,可它原本就是致癌物,與尼古丁相去不遠。當利益與社會責任相博弈時,因為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利益總是勝者。與其說這是商家缺乏永續經營的理念,不如說是執法犯法監守自盜,最終受害的是商家自己。
據統計,我國大約四成的中小民營企業在金融危機中垮掉。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產品質量“硬傷”難脫干系:原本質量一般,“體弱者先得病”就不足為奇了。對此,寧高寧列舉的蘋果公司成功的例子可以作為反證:“雖然有金融風暴,蘋果公司的股票下跌相對較小。蘋果公司被認為是最有產品創新的公司……他們好像也沒有鋪天蓋地的廣告,成功的根本是產品好。”
現在,我們雖然僥幸躲過了金融危機的沖擊,但我們需要反思:如果沒有過硬的商品,即使是營銷大師也回天乏力。是虔誠地篤定于引進名品、創新自有產品、制造高質量商品,全心全意培植消費者忠誠度(哪怕短期內見不到效益)從而讓消費者慕名而來,還是心態浮躁一味拾人牙慧“生命不息戰斗不止”地打價格戰、廣告戰呢?本末不能倒置,但至少有一半的商家正在做的是本末倒置的事情――把商品賣出去就是本事。試問短期行為能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