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雙十一”現象看傳統企業轉型
本報評論員
11月12日凌晨,阿里巴巴剛剛公布了“雙十一”全天交易數據:天貓全天成交金額為571億元,總共有217個國家和地區被網購點亮。新的網上零售交易紀錄由此誕生。這個現象令舉步維艱的傳統企業只有望洋興嘆的份兒!
傳統企業和網企距離幾何?從B2B、B2C到C2C、O2O炫目的發展也就二十年左右的時間,網企在默默做功課甚至飽受剝皮抽筋煉獄之苦的同時,傳統企業在做什么?他們要么在疲于奔命地和同業競爭,要么對未來互聯網模式的挑戰嗤之以鼻,要么躺在既有思維圖景上安于現狀!市場經濟是效率經濟,網企勃興引發的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一系列深層次的變革,是高效對低效的顛覆,是便捷對繁冗的顛覆,是自由對壟斷的顛覆,所以今天網企占盡先機也是定數。這從國家戰略和全球競爭層面看也具有指標意義――這早已經成為一場國際經濟增長方式的革命。
實際上,網企和傳統企業的區別不在于打折、積分等具體營銷方式,而在于商業模式根本上的超越。面對互聯網經濟,我們首先要自問:我們的組織是不是扁平的,我們的運營是不是高效的,我們的核心產品有什么性格,我們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里。如果什么都沒有,還是謙虛一點,沉下心來深耕,從打造自有品牌做起吧,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企業暫時和互聯網經濟沒有關系。
程亞利董事長在最近的經營工作調研會上強調模式決定出路,他指出在新形勢下如何把傳統業態做好,尋找企業新的轉型是亟待我們解決的問題。企業,核心是經營,經營能力決定企業競爭能力,經營層次決定企業發展水平。雙十一現象給我們的教訓是深刻的,啟發是深遠的。作為傳統企業,我們不可能迅速向網企華麗轉身,但依托既有業態做出特色與核心競爭力是沒有異議的,這需要決斷與毅力。面對互聯網經濟的沖擊,企業所有工作都要以高效、公平、可持續三原則為準繩,在專業化和市場細分基礎上對既有業態進行價值鏈重組,或與企業資源計劃系統鏈接,或進行品牌人格化塑造,亮出你的核心品牌;終止擴展人力密集型業態,提高經營質量、經營檔次,在經營檔次真正提高之前不再復制擴大規模;轉變工作重心,以生產自有品牌為著力點,對經營乏力的業態果斷進行切割或重新進行專業化定位,研制高附加值產品并嫁接電子商務,塑造個性化市場形象,最終創建優勢品牌;借助外部新銳思維進行頂層設計,通過組織再造以減少層級,充分授權以增強一線經營活力。同時,把消費者好評當成企業無形資產,拓展服務產品,滿足或創造新需求,向綜合服務要效益。
天雨雖大,不潤無根之木;佛法再廣,不度無緣之人。關鍵是痛改前非,立即行動,創新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