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土語趣談
聽過一個真實的小笑話,說的是有一上海客戶來濰坊出差。小住一晚,次日濰坊哥設宴款待,入席后見座次稍顯擁擠便微笑著來了一句“濰普”:“請往捏挨挨”,用意是向里面挪一挪靠一靠。不想上海客戶尚未聽懂正尷尬之時,濰坊哥又來了一句:“恩夜來后夯(hang)咋(zà)起來”(你昨天晚上去哪了),哈哈,上海客戶直接“暈倒”。
這是方言土語鬧出的笑話,雖說有時讓人忍俊不禁,但土語也彰顯出它的地域、文化特色,非常有趣。在普通話普及的今天,方言土語正在悄悄流失,所以就更顯珍貴。
有一位哥哥(guò)去北京耍了好幾天,回到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兒上總算是放松了一回,向大家伙兒說道說道,順口拈來:“俺到了(liao)聶里,夜來后晌轉悠了一嘎拉,也木找著那塊捻兒”。全體笑噴。
濰坊地域廣,鄰近各縣的方言有些相通但又有所不同。我從小是姥娘看大,在姥娘家壽光待的時間較多,與那里的親人感情篤深,耳濡目染,那里的方言土語自然知道得不少。
民以食為天,咱就先從飯食上說起。比如窩窩頭叫“面子”,而“扒菇”則是壽光的一種特產,是用綠豆和菠菜粉碎做成圓球狀蒸熟,吃的時候爆鍋用肉片、粉條、蒜末炒食,味道鮮美又營養豐富。包子叫“蒸包子”,水餃叫“下包子”,這里的“蒸”和“下”都不是動詞。面條簡稱“條子”,十個雞蛋稱為“一把子”雞蛋。口渴了叫“干廓(kuo)”。還有中午叫“晌午”,“歇晌”是中午休息,“起晌”就是過了中午。想辦法到處尋找某種物件叫“討換”或“打撈”,很好叫“港好”。當地的老人最忌諱說“病了”,要是有個頭疼腦熱叫“不遇做”,就是身體欠佳不舒服,而“病了”是指很厲害的病。
要是哪個小孩子不聽話惹姥娘生氣了,她就會“嘩悖”(批評)上一句:再不聽說(聽話)在那里“作業”(小孩子調皮搗蛋做壞事),我拿笤帚疙瘩“揳(xie)你”(打你)。要是表現好姥娘會慈愛地招呼你:妮子快過來,我這里有個好“稿”(東西),然后把你攬在懷里說:我再給你說個老貓鉆“括籮”(柴火垛)的“鼓兒”(故事)。
你有啥事不會了,姥娘就會說:等我“攏過”(有空)了再“對道”(教)你。這幾天我老是“掛掛”著XX,“掛掛”是惦記、掛念的意思。“話頭”是引用某人的話或是口頭禪。
勞累忙碌過后定定神,稍作調整叫“定心定心”,做事情慢而且磨蹭叫“迂磨”,穿戴不整潔叫“派賴”,誰家的閨女找婆家高不成低不就耽誤了終身大事,還待字閨中尚未出嫁叫“坦下了”。
聽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吧,這里面有多少是你懂得和熟悉的?你又知道哪些精彩的方言土語呢?不妨說出來讓大家聽聽。
(物業部 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