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玩偶
最近我們家熱鬧了起來,這都是因為增添了新的“家庭成員”。
這兩個新成員其實是女兒的玩偶。一個是女兒小時候的布娃娃,一個是一幅碳鉛畫中的小妮子。
女兒上初中的時候,還經常跟她老爸瞎鬧騰,你掐我一下,我襲你一把。玩笑開大了難免會惱羞成怒動起真格的來,“摔跤”“打別腿”是常有的事。眼看要吃虧了或是沒占著便宜就噘著嘴兒來找我這個裁判告狀。可一轉眼又外甥打燈籠――照舊(舅)。每每都會惹得我說上一句:“臊不臊啊,都多大年紀了,閨女沒閨女樣,爹沒爹樣的。”她也回我一句:“誰讓家里就我一個小孩的,又沒人跟我玩兒。”我聽這話也對,都是“一孩化”惹的禍,這也是獨生子女成長中的弊端。
稍微長大以后,出于女孩兒家羞澀的緣故,女兒就此收斂了許多。可是“挑釁”的本性未改多少,只是轉移了目標和方式。不知從啥時候開始,女兒瞄上了她的玩偶,那個通身橘紅色絨毛的布娃娃。女兒自稱“大晗”,我便給她取名為“二晗”。
有一天,大晗臨摹了一幅速寫畫,畫中穿著碎花小襖坐在門前吃面條的小胖妮子惟妙惟肖眼睛傳神,萌態可掬。畫一出爐,我們全家就立馬喜歡上了她,她也就理所當然的成了“三晗”。哈,這回家里一下子變成了“姐仨”。女兒自然以“大姐大”身份自居,但對那“姐倆”疼愛有加,有時又會說教一番,偶爾也來個小小的惡作劇。如此也減少了平日里的一份孤單。自此以后女兒這個機靈鬼只要遇到有求于我,又自覺“不正當“的事就會拿那倆妮子說事兒。“媽媽喲,今天二晗說上學累了,讓您幫忙給洗洗襪子。”明天又說:“媽媽喲,三晗說想吃炸薯條了,讓您給她做。”要是碰上犯個小錯看我不高興就會說上一句:“媽媽喲,二晗說知錯了,對不起噢。”就是放學一進家門也不忘嚷上一句:“二晗、三晗今天聽話了嗎?要多幫媽媽干活兒。”你別說,這么一招一式的幾句簡單調侃的話讓我心里覺得暖暖的很貼心,也使瑣碎的生活有了生機。
快樂無處不在,只要你善于發現和營造。它既是跟孩子感情溝通的途徑,也活躍了家庭氣氛,同時還能給你驟添幾分小愉悅。
(物業部 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