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時候跟母親學會了一段兒歌,兩個人手拉著手,一來一回地唱:“拉鋸拉鋸,拉到槐樹;槐樹倒了,木匠跑了;跑到山上,掉了干糧;回去找找,掉了帽帽……”等我長到五六歲,兒歌不再唱了,卻跟爺爺學會了拉大鋸。
爺爺生于1917年,是四鄰八鄉有名的木匠,很年輕的時候就做出了村里的第一輛二把手推車(一種需要兩個人掌控的木輪推車),因為排行老三,人送外號“三木匠”。我六歲時爺爺已經六十歲了,不再到外面去干木匠活,在家里做小推車,地排車等,所以經常在家里鋸木頭。
院子南頭有一棵老槐樹,老槐樹像一把大傘,投下一片陰涼,我和爺爺就在樹蔭下鋸木頭。木頭已經在鋸木廠解成了厚厚的木板,爺爺量好尺寸,在木板的兩面打上墨線,將木板夾到一個“開”字形的支架上,木板與支架斜交成“人”字,我的感覺是像一門大炮。爺爺右腳踩地,左腳斜踩在木板上,左手輕扶木板,右手沿墨線輕輕下鋸。我坐在木板上瞪眼往上看著,等爺爺說“好了”,我就雙手握住鋸的下端開始一拉一送地和爺爺鋸木頭。一拉一個聲音,一送一個聲音,連續起來就是“吱嘎吱嘎吱嘎”,木屑像雪花一樣落到地上,發出木頭特有的香味。
一開始時拉不好,雙手握得太緊,心里老想一下就能鋸開很長一段,往往將鋸拉偏,離開墨線。爺爺就再教一遍,讓下拉時不能太用力,不能心急,雙眼盯緊墨線,適當用力才能使鋸不跑偏,而人又不太累。爺爺在上面掌鋸,一會額頭就滲出細細的汗珠。我學得很快,練了幾次就得心應手了。聽著“吱嘎吱嘎吱嘎”的鋸木聲,看著鋸條往下一點點將木頭分開,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成就感。
我上初中后,爺爺年紀更大了,不再干重的木工活,我也不再跟著爺爺拉鋸了。爺爺去世后,每當看著鋸木時那飛濺的木屑,我就想起和爺爺拉鋸時的場景,那“吱嘎吱嘎”的拉鋸聲就隱隱地傳來……
(安保部 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