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孔子說:“能夠無所作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莊嚴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罷了。”
要談孔子的“無為而治”,首先要明確他所倡導的“無為而治”與老子的“無為而治”有著本質上的不同,老子的“無為而治”偏向“自然無為之道”,而孔子的“無為而治”則偏向于“德治的人倫之道”,講求“正其身,不令而行”,其實質仍是“有為”。
孔子的管理思想基礎是“仁”,重視人的作用,核心為“修己安人”。現代化管理中,人的問題仍是一切管理活動的中心。領導者若想將孔子的管理思想運用到現代企業管理中,達到“無為而治”的境界,不防參照仲弓問政時孔子給出的回答:“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先有司”即建章立制,各司其職,權責分明。領導者不必事必躬親,而是應當考慮自己在公司運作中的位置,“在其位謀其政”,做好重大決策,指揮部署,把握好大方向,掌控企業命脈,避免把過多精力分散在其它無關緊要的事情上,抓了芝麻丟了西瓜。“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倘若凡事都親力親為,處處同員工共事,容易打擊員工做事的積極性,讓員工感覺自己無用武之地,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所在,整體的工作效率也會降低。這并不是說領導一定要擺架子,唯我獨尊、高高在上,而是要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權責分明,人人各行其是,流程合理清楚。
“赦小過”即要有包容的氣度。“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工作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過失,作為領導者應當有包容之心、容忍之度,特別是小過失,不要過度追究。甚至,還要有“推功攬過”的品德,這是一種厚道的修養,亦是孔子所提倡的“愛人”。
“舉賢才”即選拔賢能的人才。領導者最重要的一個能力就是發現人才、舉用人才。“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舜任命禹做司空,平水土;命棄為后稷,管農業;契為司徒,管教育;皋陶做士,司法執法;益為虞官,管山澤鳥獸。知人善用,把手下的賢能之人安排到合理的位置上,專人管專事,做到仁者上、庸者下,唯才是舉,唯才是用,形成風清氣正的良好氛圍,領導者自然可“無為”。
僅是做到這些就可“無為而治”了嗎,其實不然,這仍是有為而治。
舜的“無為而治”層次更高,是“圣治”,其中心要點是“恭己”。恭謹以律己,是為“恭己”。這也正是孔子管理思想的最高標準,即“為政以德”的理想境界,以自身德行修養達于天下歸仁,實質上是一種“德化”的“無為”。《論語·顏淵》中的“政者,正也,子帥正也,孰敢不正。”和《論語·為政》中的“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兩句恰能與之相應和。
舜的“無為而治”就是修己,把全天下當做“已”,除“已”以外,別無他人,天下皆一體,治理天下就是一味修己,所以孔子贊嘆其“恭己而已”。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君子重修身,是立身處世和政事管理的根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我們往往倡導領導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則,起到表率作用,也正是如此。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爾。”皇帝如果愛好太多,底下的人就一定會揣摩,經由層層放大,最后導致國家的重心偏離。由此可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領導者若是隨心所欲,便無法“修己以安人”。具體應當如何做呢?孔子亦給出了“勤政當先,理政不倦”、“廉潔從政,見利思義”、“循序漸進,志在長遠”、“用賢人,遠小人”、自訟自省、克制私欲等諸多回答。
故而,在現代企業管理中,領導者應該適當放權,通過授權,分治于下,激發能量,喚醒個體,給員工更多鍛煉的機會,增加領導和員工彼此之間的信任,提升員工的工作價值,讓其有自豪感和成就感。這樣,員工工作積極性自然會提高,工作效率也會得到提升,從而推動團隊建設和企業發展。同時,還應不斷探究“恭己”這篇大學問,如此,才能達到“無為而治”的理想境界。
(高新店 儀娟)